幸福高齡宅|專訪林博文:未來30年的想像 以人為本的高齡宅產業

幸福高齡宅|專訪林博文:未來30年的想像 以人為本的高齡宅產業
2021/05/27
作者/專欄
高齡產業進入百花爭鳴時代,愈來愈多業者投入市場,透過跨域商業模式的整合與創新,產業新氣象可期,尤其是高齡宅(高齡者住宅)的新興產業解決新時代的居住需求。為此,《ĀnkěCare 創新照顧》推出特輯,帶大家直擊高齡宅產業的無限可能。

面對迫在眉睫的高齡者居住議題,解方何在?台灣未來高齡者住宅趨勢為何?長期關注高齡友善住宅議題的台灣高齡產業創新發展協會副理事長林博文強調,高齡友善住宅不是「社會福利事業」,而是「POST 後超高齡社會」時代所需要以人本居家、在地老化為中心的產業。「當我們開始去想像未來 30 年的住宅與社區樣貌時,高齡友善住宅的輪廓就會逐漸浮出。」。

聚焦 5 大產業要素

林博文聚焦高齡友善住宅的要素:涵蓋「物理空間」、「生活機能」、「健康照護」、「社會關係」、「學習資源」5 大條件。

在物理空間上,「美學」將扮演重要元素,從場域動線、建築的友善設計到色彩和線條的建構等,均會影響高齡者的生理和心理層面。尤其對於具有穩定經濟基礎與高教育程度的戰後嬰兒潮,走訪過許多國家,他們的品味和對生活品質的要求正在打破許多現有的慣性場域設計思維,例如將台灣醫療與長照機構常見的長廊型空間規劃放在住宅空間,不但有負面觀感,也不符社會關係的建立。

此外,現代社會所擁有的食衣住行育樂、生活照護、社會支持、人際關係網絡、終身學習等,超高齡社會裡都需要,且這些服務的提供者必須要能滿足「高齡」族群的獨特需求,例如看病陪伴、交通接送、高齡旅遊等。

簡單來說,「POST 後超高齡社會友善住宅,就是一種在地安老,進而成功老化的生活方式,」林博文解釋。當愈來愈多的銀髮需求持續湧現,吸引銀髮相關的業態、物種與服務投入,產業群聚效益的良性循環之下,超高齡社會友善住宅的生態圈於焉形成,伴隨而來的是銀髮族採購成本降低、服務容易取得,以及廠商的運送成本下降等好處。

以產業生態系思維為發展的高齡宅

「高齡友善住宅的主體為住宅,而非長期照顧服務。」林博文也說,住宅產業應是主導整個產業發展的「航空母艦」,與過往老人住宅政策的社會福利性質應有區別,長期以來由衛生福利部為主管機關的思維應該被扭轉,「改由與產業發展相關的部會與局處來主導」林博文建議。

細究高齡社會友善住宅生態系,包含地主、開發商、營運商、醫療院所、長照、金融保險等各方參與者;營運主體廠商屬性不同,其營運模式和獲利估算便大不相同。目前高齡友善住宅運營的窘境,正是產業模式、合作模式不明,包括合作業者如何簽訂合約、如何試算獲利模式、訓練人員,更難以找到效仿的參考,這些都是廠商發展高齡友善住宅產業的痛點。

政府部門的問題

高齡友善住宅要打造成功模式,還有許多挑戰需要克服。林博文指出,政府需要訂出明確的遊戲規則,訂立高齡友善住宅營運商輔導辦法,從招標、媒合到違約的機制都應該有所制定,透過政策工具來扶植高齡友善住宅營運商與開發商打造產業生態系。

尤其政府幕僚體系下的本位主義,更亟需跨部會的整合與溝通,以及政策鬆綁解套,他建議,公部門應整合跨部會資源、提出政策工具,朝向協助民間取得合宜用地、扶植高齡友善住宅營運與開發商等方向。

完整高齡宅特輯,敬請參閱第13期創新照顧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