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是否會取代人類所有的工作?這是科技發展至近最常見的疑問。瑞士對於長照議題的社會學研究指出,真人服務的長照系統無可取代,長照機器人的問世卻可減輕照護者的負擔。
目前瑞士、德國、日本和美國,正投入大量的照護機器人研發,從事送餐、消毒等工作,在勞務性質的事務上已大有進展,工作做得到位之外,造型也十分精美討喜。然而,目前都在實驗階段,尚未普及到多數的安養中心,真人照護仍是目前的實際清況。
耐煩地執行例行事務是機器人照顧優勢
機器人的優勢在於機械性地執行,沒有人類產生倦怠和情緒的問題,指令下達之後,更沒有異議地貫徹到底,這正是目前機器人照護的優勢。
機器人不會有耐心不足的問題,可以跟失智症患者說明同一件事情10次以上;機器人能扶起身材壯碩的病患,一個小時內可以協助患者做到更多次的復健動作;機器人也能依據病患每天必須喝水量,自動記錄已經喝了多少水,在日常的照護中執行慣性的護理動作。
目前德國的技術在機器人外型和靈活度上做了突破性的研發,機器人可以彎腰撿拾物品,移動上的親巧度和彈性勝過人類,更勝科技電影中的我們所理解的機器人。這項新穎的科技,使長照現場受照護的老人家生活多了很多樂趣,機器人已經能辨別安養中心的長輩們,提醒喝水、服藥,也能撥放音樂,讓長輩們跳舞,具有娛樂的效果。

德國Fraunhofer所研發的機器人可提供送餐服務。(圖片來源/https://www.fraunhofer.de/)
機器人在失智症照護現場的運用
德國的失智症安養中心裡有一個照護機器人Emma,定期來探訪長輩們,陪伴失智的長輩們唱老歌和跳舞,也能聊聊天、回答問題,互動效果良好。
音樂在喚醒失智症患者的長期記憶有顯著療效,在安養中心播放老歌,當失智長輩們聽到熟悉的旋律和歌詞,特別歡欣。機器人Emma的程式中輸入不少歌曲,長輩們可點播並一同跳舞。它的來訪令安養中心氣氛愉快,彷彿多了一個節目主持人或帶動唱老師。
真人無可取代之處
為了與個別病患做到真實而有溫情的互動,照護機器人需要不同的偵測系統,來解讀人類的容貌、表情、聲音等,再進一步從偵測到的資訊裡,統合做出適當的情感回應和照護動作,察言觀色,溫柔守候。
在實驗的階段裡,機器人與安養中心住民相處時,工程師在旁觀察互動中的一舉一動,並在電腦程式裡進行調整,期望有朝一日能執行到細微的真人反應,無微不至。
不過,蘇黎世應用科學大學的長照研究中指出,機器人要取代真人,實際上還有一段路要走,而機器人仍只是真人長照系統中的一個工具。即使機器人的研發現況已經能勝任長照中的許多勞務,然而真人的觸覺系統仍是一個研發需要突破的關鍵。
真人所帶來的溫柔感觸 、小心謹慎的動作,目前機器人尚無法企及。專家認為,機器人要做到如同人類一般,將一顆蛋溫柔地捧在手心,目前技術尚無法達成。
價格是個問題
瑞士是一個高所得國家,同時物價基礎也相對高昂。長期攤平來看,雖然機器人的時薪將比人力來得便宜,然而目前機器人仍在研發階段,安養中心是否願意購置價格不菲的機器人,並支付維修和保養的費用,目前仍是個疑問,價格永遠是個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