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轉高齡宅的想像 無障礙未必是銀髮健康宅的標配

翻轉高齡宅的想像    無障礙未必是銀髮健康宅的標配
2020/07/22
作者/專欄
高齡化已成為許多國家的課題,我們該如何面對高齡化社會?《社會可以被改變:超高齡社會的處方箋》一書強調面對社會上的新問題需要藉由新思維來產生解決方法,書中分為翻轉老年社會的宿命,發現超高齡社會的幸福風貌、從社會、企業、商品、服務,開立高齡社會的解方箋、健康長壽時代,生死價值觀的新意義三大面向討論超高齡社會應有的政策思維,並提供具體的因應方法。

附工作的高齡者住宅

打造社區的同時,如能結合工作或其他功能的高齡者住宅更有意義!它不是「附服務」而是「附工作」的高齡者住宅。這裡的工作不是以賺錢為目的,而是為了實際體會那種自己還能完成某種任務的喜悅感,或許說成「附幸福」的高齡者住宅會更貼近。

在介護機構裡,因有照護保險提供很優渥的服務;另一方面,聽到來自入住者「什麼都不讓我們做」的不滿抱怨聲,這簡直是通往失智症的捷徑!諷刺的是提供愈充實服務的機構,家屬就愈安心,也就愈不想來探望了。讓本人覺得有被家屬拋棄的心情,而加速罹患失智症。

入住「附工作型高齡者住宅」的人,在機構內或社區有擔負工作任務,例如看守社區內的小孩、擔任兒童保育員或慶典安排等,還可依每個人的個性與專長承接區域內的工作。依據早稻田大學的研究報告,參加社區活動能減少22%的失智風險,其中擔任幹部或協助角色的更能多減19%。

無障礙住宅反而對延緩失能沒幫助

「附工作型高齡者住宅」原則上應該是完全無障礙空間。徹底排除高低差的無障礙住宅,對於需要用輪椅進出的人有其必要性,但是對於還能完全自由行走的老年人,生活在無障礙住宅會使下半身的肌肉衰退,因為在沒有高低差的情況下,行走如滑步會使得腿部及小腿肌力下降,而下半身的肌力擔負著促進血液循環的重要功能,特別是小腿的肌肉收縮是具有推動下半身血液往上的幫浦功能,這也是腳被喻為第二心臟的原因。

依據照護機構人員表示:最容易跌倒的高低差約2公分,如有明確的高低差,人會意識到它的存在採取應對措施。但是太小的話,例如地毯的周邊或止滑的凸出物等,因為沒意識到就會被絆到。

打造社區或住家時,考慮到身體衰弱的狀況是很重要的。以健康長壽社會為目標的話,不是全部都做成無障礙空間,而是以健康狀態為基準打造住宅,又併設符合坐輪椅的人能夠使用的設計組合來應對是必要的,這也是需要「常識」的翻轉。

共生環境——失智者能自由走動的社區

即使實現上述的機構設施,也不可能排除失智症的發生,因為失智症是一種老化現象,重要的是就算罹患失智症,自己也能決定自己的事且確保外出的自由,更理想的是打造「可以遊走的社區」,由整個社區來看守高齡者,如遇見了就打聲招呼。失智症的高齡者即使走失(不是真的走失,而只是忘了目的地),也很少走超過二、三十公里,因此將感測器放身上,然後由全社區的人來看守就可以,看到人時打個招呼,就能大大地減輕風險,再者,對小孩們來説,可以近距離的接觸「老年人」也是很重要的經驗。如果能整合形成多元化的共生環境,不只是對高齡者,包含育兒世代與小孩子們等全世代的人們來說,都會是一個容易安居的社區。

(本文擷取自《社會可以被改變:超高齡社會的處方箋》)


 

社會可以被改變:超高齡社會的處方箋

作者:江崎禎英

譯者:陳玉燕、謝吟君、李全賢

出版:侒可傳媒 / 總經銷:允晨文化

請點此購書與了解書籍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