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PMG今(23)日公布《2020年KPMG全球醫療照護和生技投資前景》調查報告,針對未來變動市場下的機會與挑戰(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in an Evolving Market)加以分析,據調查顯示醫療資通訊(Health IT)項目獲得30%投資人的矚目,至於生技製藥項目中則以細胞及基因治療最獲關注。
KPMG安侯建業健康照護與生技產業服務團隊主持會計師寇惠植認為,醫療資通訊、雲端應用與遠距醫療皆是未來熱門投資商機。
醫療資通訊積極跨業整合 商機無限
《2020年KPMG全球醫療照護和生技投資前景》調查報告主要分析8個產業的動態變化,包括當前狀態、新興趨勢和潛在投資關注領域等,讓投資人可以在日益複雜的醫療照護和生技市場下可評估機遇和挑戰。8個產業包含醫療資通訊(Health IT)、製藥及生技(Pharma & Biotech)、醫療器材(Medical Devices)、行為醫療(Behavioral Health)、居家及安寧照護(Home Health and Hospice)、醫療人士執業(Physicians, Dental and Rehab Practice)、管理性照護(Managed care)及醫療服務體系(Hospital and health systems)。
該調查報告將8個產業對投資意向進行強弱分析(如表1),發現醫療資通訊(HIT)項目獲得30%投資人的矚目,至於生技製藥項目中則以細胞及基因治療最獲關注(24%投資人表示有興趣),然而新型治療費用的高漲與負擔,則是投資人認為的潛在風險。
寇惠植表示,台灣的醫療生技產業未來仍須以生醫資通訊(BIO-ITC)為發展遠景,台灣生醫與電資產業(如生策會與資通訊大廠)從去年以來更積極加深跨產業整合與跨領域合作的證明,尤其在目前冠狀病毒疫情環境中,更顯現出未來發展之無限商機。

圖片提供/KPMG全球
另依據8個產業對市場的影響及投資機會歸類為三大產業類型包含了技術創新者(The Innovators),產業整合者(The Consolidators)和基礎提供者(The Foundation)。
- 技術創新者(The Innovators):包含醫療IT、製藥、生物技術、醫療器材等產業,投資人將密切關注這類產業之創新走向將如何帶動個人化治療、潛在疾病新興治療方式以及改善病患體驗
- 產業整合者(The Consolidators):包含行為健康、醫師、牙科、復健、居家健康以及臨終關懷等產業,投資人將扮演不可或缺之角色,協助機構間之整併。
- 基礎提供者(The Foundation):包含醫院、衛生體系及管理式照護等產業,投資人可以在這類產業中找尋機會,建構新的病患照護方法以利降低成本。
2019醫療照護與生技領域的交易最活絡
根據彭博調研指出[1]醫療照護與生技領域在2019年的交易活動強勁增長,2019年初至11月,與前一年同期相比年增長了40%;交易量最顯著的包含長期照護、醫療ICT及醫療服務(請參考圖表2)。但有23%的受訪者認為生技產業處於泡沫化或是接近泡沫化邊緣;而39%的受訪者則認為反而是健康照護產業處於泡沫化。但樂觀的是,上述表態之受訪者皆相信此兩個產業泡沫現象不會持續一年以上。
KPMG安侯建業健康照護與生技產業服務團隊主持人蘇嘉瑞醫師/律師表示,此項調查可以看出投資人最感興趣投資的子產業是醫療ICT產業,而緊接著是製藥及生物技術領域,行為健康及居家照護則落在第三名。投資人應持續相信醫療照護及生技領域在可預見的未來仍然是令人注目的投資標的,根據美國醫療保險和醫療補助服務中心(CMS,Centers for Medicare and Medicaid Services)數據顯示,自2018年至2027年,全美醫療照護支出將以每年5.5%的速度增長,屆時將達到6萬億美元。投資人須透過監控政策,法規和市場發展以及評估機會來區分什麼是過度預期膨脹和合適的價格。
因應疫情 加重生技與健康產業投資
蘇嘉瑞認為,世界各國因應目前COVID-19病毒疫情的影響,無論政府或產業皆已加重生技研發及健康產業的投資,近期則以檢驗試劑與醫材產業受益最大,例如中國及台灣加強分級醫療政策及照護服務提供的力道,並將加速相關藥品與醫材許可證的審核速度,而美國及歐盟主管機關亦將隨時跟進,台灣的生醫產業應能積極搭上此一時代潮流。
至於對其他產業而言,COVID-19疫情是否能於契約不履行時,作為不可抗力(Force Majeure)的抗辯,則需依照契約條款文字是否已直接載明,是否能預見損害能否減輕或克服,以及不同契約依據的準據法解釋而定,然在未來疫情結束之後,各國產業鏈的洗牌與重整才將剛剛開始 。
[1] 請參考Bloomberg Law-
此篇轉載自KPMG《2020年醫療照護和生技投資前景》調查報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