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傳真|超高齡社會下的在宅醫療觀察

日本傳真|超高齡社會下的在宅醫療觀察
2019/11/12
作者/專欄

高齡化最適當的醫療是什麼?

隨著高齡化,需要介護的高齡者、失智者增加;經濟成長趨緩、社會保障財源不足;醫療介護人員不足、死亡人數增加及無人照護的難民等,存在著很多各式各樣的問題,增加了我們隊未來的不確定跟曖昧性。但是,其中有一項可以確定的是:疾病結構性變化帶來的醫療需求的變化。

日本的醫療以高度急性期的醫院為中心建構而成,因為「治療」一直是醫療需求的中心。一旦健康狀況發生異常,便前往醫院,醫師按照專業指南進行診斷跟治療。如果患者「年輕」,疾病能順利進行治療,進而治癒,那麼問題也就解決了。

但是,伴隨高齡化,許多患者是高齡者,很多疾病是慢性、治不好的。入院治療使他們的身體機能、認知機能降低,在應該救助高度急性期患者的醫院,很多高齡者喪失了做為一個生活者的能力、也剝奪了他們人生的所有權。

人隨著年齡增加,身心機能會跟著下降。治不好的疾病或障礙會同時伴隨著人生後期,迎向最終的階段。特別是對脆弱的高齡者,重要的是:不要一有什麼事就送醫院,而是預防不要有什麼事發生,即使發生什麼事,是否創造準備好讓本人持續生活的環境?

長者 就醫
(圖片來源/Photo AC)

緊急送醫的高齡者年年增加,但增加的卻不是重症患者,而是本來就不需入院受診的輕中症者。高齡者更依賴入院,70歲以上高齡者的醫療費用佔全國醫療費超過50%,入院醫療費又佔了80%。

這不單是指高齡者容易生病的問題,而是高齡者因入院使身心機能下降,同時在再入院的高風險狀態下又出院。然後,在人生的最終階段不斷的重複入出院。儘管有7成的人希望在人生的最後留在自家,但卻有8成的人是在醫院迎向終點。

我們對於這種醫療需求的變化還尚未迎頭趕上,但是,為了迎向不確定且曖昧的時代,建立最適當的高齡化醫療方式,我想是重要的第一步!

基於這樣的課題意識下,本人在2006年8月開業,從事在宅醫療服務。有居家綜合診療、24小時服務,且標榜醫療優先順序的重要。從東京開始,以「患者的需求最優先」結合有共同價值觀的同好一起來,現在首都圈有12處診療據點、76名醫師、5名牙醫、約100名醫護助理,同時為4,500名居家患者擔任起提供療養支援的服務。

(編譯:安可人生編集長  李全賢;資料來源:高齡者住宅新聞社;原文作者為醫療法人社團悠翔會(東京都港區)理事長、診療部長佐佐木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