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到位於倫敦南部郊外的Havelock 護理之家,經理Patricia Williams一開口就強調:「失智症照顧最重要的就是以人為本(person -centered care)的照護,個別化照護比集體照顧好。」
以人為本、個別化的照護是1980年代末英國臨床心理學者Tom kitwood 所提倡的「對待失智症者的方法」:熟知每個人的個性、興趣、生活形態等,尊重配合這些特質,採取符合「像那個人」的方式進行的照護方式,日本也有翻譯其著作,其想法眾所周知。
在入住前,資深的護理師已先到住家或醫院,進行事前完整、適當的評估,不只是ADL(日常生活活動),還包括環境影響及文化面的不同面向,如飲食、服藥狀況等,另也從家屬得知入住者的生活經歷,在照護計劃表中也有一欄「我的生活」。藉此,能夠了解入住者的日常生活樣貌,並以此作為入住前的準備。

圖片來源/高齡者住宅新聞社
該機構1樓是廚房、餐廳、活動室等共用空間,2、3樓各有29間房間,各住29人,總共滿床58人;2樓主要是失能者,3樓則為重症者短期隔離使用。在精神疾病的照護上,雙極性疾患(躁鬱、憂鬱)、精神分裂症、帕金森氏症、失智症等。「我們盡可能減少用,這需由家庭醫師(GP)或社區保健員來做判斷,每3~6個月調整抗精神病藥物。」
機構內配置2名擁有「失智者守護」資格的支援人員,他們能正確傳達失智者意思。當要外出或看病時,他們隨行可將失智者的心情、病狀正確轉達給他人或組織,讓失智者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持續過日子。阿茲海默協會也在全英國各地機構職員實施研修進行人員培訓。這種積極的失智症照護方法,對於身心障礙者也有正面效益,日本讚譽的「共生社會」型態,早已經在這裡開始了。
他們對於生命最後期的處理也不怠慢,接下癌末的高齡個案後,也跟家庭醫師取得聯繫,每週2次提供到診服務。由地區社工、機構護理師、家庭醫師等組成安寧緩和照護小組,也讓個案本人、家屬參加,一同完成預立醫療照護諮商(ACP),「為了紓解痛苦,我們也按照指示使用嗎啡必要量。」臨床護理師凱碧如此說。
(編譯:安可人生編集長 李全賢;原文取自:日本高齡者住宅新聞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