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智復能:走路+認知訓練 活化腦部功能

失智復能:走路+認知訓練 活化腦部功能
2019/08/27
作者/專欄

失智患者是長照2.0復能照護的對象之一,台中市失智共照中心-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骨盆機能整合照護中心物理治療師賴郁芬指出,對阿茲海默症患者來說,「走路是最簡單的運動」,走路可以活化腦部功能,改善腦部認知功能衰退情況,走路前後或過程中可以給予認知的挑戰,會讓他們的表現更好。

「預防頭腦退化,就要動腦;運動與動腦的認知遊戲結合,可以幫助大腦活化。」賴郁芬表示,不少文獻研究顯示,失智的復能照護,如果患者只做認知訓練,對於腦部認知功能衰退是沒有幫助的,而身體的感覺是另一種記憶,透過運動的動作可以活化與記憶相關的事物,因此,藉由肢體的活動,對於腦部認知功能活化有較多的幫助。

其中,「走路」是最簡單的運動,賴郁芬進一步說明,美國一項研究顯示,阿茲海默症患者透過每星期走路5英里,他們的腦部前額葉、顳額葉的記憶與認知功能的確有活化,海馬迴也有活動,經由功能性MRI(核磁共振)檢測發現,患者的腦部血流情況有產生變化,腦部功能活化得更好。

每天走路30分鐘+聊天,可喚起過往記憶

賴郁芬的父親也是一名失智症患者,經由每天規律定時30分鐘的走路運動,加上聊天的認知挑戰,改善了腦部認知功能的退化,中度失智症狀減輕不少。她建議患者,最好一天可以走路二次,每次走路30分鐘,不要慢步,陪伴者在陪伴長輩走路前後或過程中,可以做認知的挑戰,例如邊走邊聊天,能夠喚起長輩過去的情境記憶,類似懷舊治療,可以活化腦部認知功能。

當前失智的復能服務,大多是動腦的認知訓練與運動結合,朝向多元性、功能導向的運動設計,可做漸進式的阻力運動、有氧運動、伸展運動、平衡訓練等,經由多方位的介入,除了運動外,還包括飲食控制及腦力訓練等,患者會有很好的認知功能改善。

「長輩玩得開心最好!尤其是讓長輩自己吃飯相當重要。」賴郁芬說,居家復能服務,以增加患者活動度為主,在活動設計上,平衡訓練包括肌力、柔軟度、協調、干擾等,認知訓練則有記憶、數字運算、顏色形狀、五感、音樂律動等,透過互動而有運動認知概念。

其實在日常食衣住行育樂方面,就可以做一些認知和活動結合的訓練,可以藉由育樂過程,讓長輩們願意去活動、參與活動。賴郁芬復能照護的一位阿嬤,在照護之初,阿嬤的生活狀況是日夜顛倒、不想動、情緒冷淡,她得知阿嬤愛下象棋,就投其所好一起下棋,也因為阿嬤年輕時在屏東從事摘菜工作,家裡開早餐店,多了聊天話題而增加了互動,再由孫子帶出門散步,因此讓阿嬤變得有活力了。

圖片來源:pexels

玩積木、做故事書 也可增強腦力

「保持好奇心、愉快的心很重要!該注意的是,長輩並不是失去哪些能力,而是他們還能做得到什麼事情!」賴郁芬為了增加失智長者的社交互動,在她負責的失智據點設計了「積木」遊戲活動,利用積木的顏色,例如紅色,可刺激感官,讓長輩聯想是什麼水果、蔬菜、環境顏色等;也用積木畫車、組合車子,出現了復康巴士、跑車等各式車子,還飆車比賽,長輩玩得相當開心。

賴郁芬認為,讓長輩願意做事很重要,她會帶據點的長輩做一本故事書,一本空白的文字天書,將上課畫畫的東西或以照片留下紀錄,讓他們回家可與家人聊聊上課及生活的點滴,「他們不是不能做,經由訓練他們可以發揮很多」,可以讓他們的腦部認知功能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