輔具展推出長照12大哉問 協助產學媒合與交流

輔具展推出長照12大哉問    協助產學媒合與交流
2019/07/28
作者/專欄

2019臺灣輔具暨長期照護大展7月25至28日在台北南港展覽館舉行,今年已邁入第4屆,共有超過200個品牌、550個攤位參展,今年更以解決「長照12大哉問」為題,提供一本「痛點指南」導覽手冊。

不只衛福部到場,經濟部工業局、國貿局、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等公部門也都出席。主辦單位陽明大學ICF暨輔助科技研究中心主任李淑貞指出,2019臺灣輔具暨長期照護大展已問鼎國際第三大輔具相關展覽,作為兼顧B to B、B to C的混合性質,更有職能治療、物理治療與聽力治療師等專業人員駐點服務。展會開始前一週,已超過10,000人登錄報名參觀,李淑貞認為,這反應快速老化的台灣社會急需如輔具展這般專門的展覽,即便台灣市場有限,仍可立足台灣放眼全球,更有來自以色列、美國、加拿大等國的國際買主,首日即有近2萬人參訪,四天下來參觀人次破11萬。

衛福部長陳時中致詞時指出,2018年給付新制上路後就輔具納入給付,不僅整合長照與身障者的評估,簡化申請流程,補助也從1年1萬提高至3年4萬,也更便利核銷申請。陳時中說,無論長照或輔具,衛福部的責任就是建立「希望工程」,讓有需求的民眾看得見希望。

衛福部長陳時中(左)與國衛院群健所所長熊昭(右)<br

今年,輔具展將550個攤位劃分成為12大類,包括復健、居家生活、上下樓梯與交通、行動問題、移轉位、居家無障礙與住宅裝修、呼吸照護、皮膚壓傷、視/聽輔具、義肢腳具護具鞋墊、智慧照顧以及兒童輔具,從使用者需求出發,為解決長照痛點提供產品對策。

此外,輔具展也有專業的職能治療師與物理治療師公會駐攤。今年物理治療師的攤位相當特別,主視覺打造成為機艙,正出自於物理治療師自己要帶失智的家人出遊,如何為了旅遊評估、訓練長輩的身體狀況,便成為此次物理治療師的重點,生動的情境安排也吸引不少民眾參加,隨著物理治療師體驗機上輪椅、核心訓練。

產學媒合與國際搭橋合作

為期四天的展覽會,除了與一般消費者的攤位互動,經濟部工業局、工研院、科技部等,也都舉辦產學媒合與技術發表。包括結合物理治療與機電裝置協助步態凍結的帕金森氏症患者、協助視障者行走的即時訓練軌跡導引系統,以及智能模組化水平升降之電動站立架等。

而科技部也協助不少科技廠商推動「健康福祉創新服務計畫」,善用台灣強項ICT、AIoT等技術,在醫院、長照機構等導入資訊系統,協助照護資料彙整與分析、跨專業判斷等,從健康、亞健康、手術後返家到失能長輩,成為照護者最佳的溝通與資料幫手。

優勢:專業評估人員與需求了解

相較於日本,台灣以「多功能輔具資源整合推廣中心」為首,培育各縣市輔具中心,培養出包含物理治療師、職能治療師、聽力師、語言治療師等專業投入的評估人員,李淑貞認為這成為台灣輔具界的優勢,因為對民眾需求、產品技術與限制擁有豐富的知識與資料。

而在消費者端,李淑貞坦言現有補助以「額度」計算,使民眾慣於購買低價、平價輔具商品,以至於好產品苦無市場,現有長照制度下,自費市場也較弱。

陽明大學ICF暨輔助科技研究中心主任李淑貞(攝影/邱彥瑜)

此外,隨著長照2.0上路,去年實施的給付新制也將輔具租賃納入範圍,李淑貞認為政策給予輔具產業一個新的機會,同時,她也鼓勵輔具產業要開發自費市場,借鏡日本介護保險制使得日本自費市場也相對弱,當保險無法負荷,民眾已無法改變保險給付的習慣。

台灣廠商必須面對轉型

李淑貞指出,無論科技、製造業想踏入輔具業,不該只著重在「硬體設備」,必須了解輔具深受政策影響,而台灣長照目前以社福體系非保險制,因此,了解福利制度(包括長照、身障政策)制定的思維就相當重要。因此,李淑貞也協助衛生福利部研擬16小時的「長期照顧輔具供應人員資格訓練」,並於今年公告施行,與縣市政府有簽訂特約單位的輔具提供人員須參加此一訓練課程。

盤點未來商機,高齡化已是不可避免的全球趨勢,李淑貞認為這是輔具市場技術轉型的關鍵時刻,台灣的輔具廠商應跳脫代工思維,重視台灣既有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