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構社區生活安全網:日本照顧咖啡館的發展與創新

建構社區生活安全網:日本照顧咖啡館的發展與創新
2017/12/27
作者/專欄

失智症是造成高齡失能的主要原因之一。日本早期稱失智症為「痴呆症」,2004年起改稱「認知症」,顯示對失智症認識的轉向。稱為「橘子計畫」的國家計劃「失智症對策推進5年計劃」,政策目標由「醫院‧機構」作為失智症照護中心轉變為「自家」,儘可能讓長者在熟悉的地區持續生活,為此社區中的「失智咖啡館」,受到日本厚生勞動省的支持。

另一方面,自2000年施行「介護保險制度」以來,保險給付額自2000年3.2兆日圓急遽增加至2004年5.5兆日圓,未來人口持續老化,保險給付勢必持續擴大,重新檢討保費效率與效益,使介護保險制度永續經營,成為政策苦思的方向。為避免失能長者持續增加,高額養護費用拖垮介護保險財務,修法增加「預防失能」程度惡化之服務。配合此項法令,2000年通過修正「社會福祉事業法」等法案,提供民間財團法人社會福祉事業提供介護服務的依據。因此,由NPO法人等社區組織提供長照服務,讓長照服務向前延伸到預防失能、社區生活的領域。

日本照顧咖啡 - 安可人生雜誌
腳踩式升降平台,有限空間方便輪椅進出的設計。攝影 / 可能設計

「失智咖啡館」的概念源自於歐洲。英國有「記憶咖啡館」,荷蘭稱為「阿茲海默症咖啡館」。在日本,「失智咖啡館」發展更為多元,擴大為「照顧咖啡館」甚至「社區咖啡館」的概念,依據不同的目標對象(失智長者、照顧者、罕見疾病或癌症患者、特殊兒童等)、經營者的專業能力、當地社區的需求等,發展出各種創意的營運形式。經營者有NPO法人、小型公司或個人;儘管經營者各異,但照顧咖啡館扮演著資源整合、社區安全網的角色,因此經營者除了具備本身的核心專業能力之外(介護員、社工師、特教老師等),亦與社區其他組織建立協力關係。營業據點,除了長照醫療機構設立的專門場域之外,亦有租用活化社區的閒置空間,或開放自宅作為公共使用。

以下就筆者有限的觀察,初步整理日本照顧咖非館的類型。


「功能」類型:

工作整合型 - Cafe Mercado、上錯菜餐廳、「和之家」附設咖啡館

創造緩和的工作環境,讓「高齡者」藉由工作參與社區生活、貢獻自我價值;或成為協助「照顧者」回到主流勞動市場前,強化身心職能的中途職場。

活動參與型 - 墨豆咖啡、宮之森咖啡、難病咖啡館、和諧咖啡店、D cafe

以不同目的活動設計,吸引各種目標對象參與;亦提供就業媒合、喘息服務、療癒課程,以維繫資訊交流與生活支援的社會網絡。

世界咖啡館型 - 介護咖啡館

營造輕鬆、自由氛圍,創造「對話」、「傾聽」空間,促發照顧服務創新。


「持續時間」類型:

常駐型 - 墨豆咖啡、宮之森咖啡、和諧咖啡店、Cafe Mercado、D cafe

定點、定時的營業時間,營造社區日常生活中可近性高的社交與支援服務熱點。

快閃型/ 專案型 - 上錯菜餐廳

為傳達特定議題,營造主題體驗式的互動場所,促發大眾的理解。

定期型 - 介護咖啡館

開放式的定期聚會,營造交流學習社群,促發照顧服務的創意形式與跨域連結。


日本照顧咖啡 - 安可人生雜誌
「向島高齡者支援整合<br

日本照顧咖啡館的創新意含

日本照顧咖啡館,以跨領域專業,整合社區資源,彌補既有照顧制度不足之處,蘊含了四種創新意含:

 

 

  • 新工作型態:提供高齡友善、兼顧家庭的職場,為介護離職、育兒離職的照顧者,以及退休後仍須工作維持收入的長者,提供一種替代的工作方式。

 

 

  • 新協力網絡:鬆動照顧只是血緣家庭的責任,將高齡照顧的利害關係人擴大到社區組織、社區居民、專業工作者,而不僅僅將照顧的身心與經濟壓力集中在家庭中的個人。重建守望相助網絡,應對照護責任的致鬱性及貧窮化。協力網絡亦串連長照制度、社福制度、企業社會責任等多元資源,推動社區營造、活化社區經濟。

 

 

  • 新服務模式:照顧專業工作者(介護員、社工師)長期面臨高工時、低薪、3K標籤 。創造一種「賦權」工作模式,讓專業工作者重拾自主性,整體考量受照顧者需求、場域環境條件、自身長才,提供靈活、創新的服務方式。

 

 

  • 新典範知識:照顧的「敘事化」(非醫療化),並非以肉體生命延長為唯一目標,將「福祉」(wellbeing)定義權回歸照顧與被照顧雙方,並非強迫自己與對方遵循一種”最好、最正確、最健康”的準則,而是以主體性、對話性的「敘事」觀點,關照雙方的主觀價值與客觀環境,支援一種平衡的「生活方式」,探尋如何以舒緩的、尊嚴的、和諧的旋律,共譜日落西山的小調。

 

 

照顧咖啡館案例:東京都墨田區「墨豆咖啡」

以下分享筆者參訪的一家照顧咖啡館案例。2015年「墨豆咖啡」(すみまめカフェ) 在東京都墨田區的「向島橘銀座商店街」開幕了,是一家由「創意照護公司」(株式会社クリエイト・ケア) 成立的照顧咖啡館。「墨豆咖啡」的店名蘊含"墨田區的迷你版"咖啡館之意義,希望藉由店裡試賣墨田區在地商品,透過咖啡館人流匯聚,引導客人至墨田區及商店街內販售這些商品的店面光顧。就前文的分類而言,屬於常駐式、活動參與型的照顧咖啡館,由青年專業工作者創業成立公司,其特點為整合社區照護服務與商店街振興兩項目標。咖啡館租用商店街中的閒置店面開業,獲得商店街自治會的支持,降低租金為定價的四分之一,協助咖啡館攤提初期裝潢成本。

咖啡館只專營義大利麵料理,透過歡迎外食與寄賣展售,成為整條商店街的產品型錄與協力行銷熱點,亦是高齡照護的使用者觀察情境、服務支援網絡:

 

 

  • 提供照顧者喘息、資訊交流的空間,並媒合照顧工作。

 

 

  • 經營團隊具備介護員、社工師專業證照,協助商店街自治會培訓其他商店工作人員,建立高齡者失智等退化性徵兆的知識,辨認需要社會福利介入的早期需求。

 

 

  • 與墨田區「向島高齡者支援整合中心」連結,舉辦保健活動,宣導照護技巧、長照資源資訊,並連結輔具廠商,現場提供輔具諮詢與體驗。整合公部門長照資源與企業產品服務,傳遞到社區當中。

 

 

日本照顧咖啡 - 安可人生雜誌
與輔具廠商協力,於活動現場提供輔具諮詢與體驗。攝影 / 可能設計
日本照顧咖啡 - 安可人生雜誌
模擬日常生活情境,協助使用者找到合適的輪椅與助行器。攝影 / 可能設計

日本照顧咖啡館的經驗借鏡

如何安享高齡生活,牽涉的層面不只照顧服務領域。《下流老人》、《老後破產》等書,點出了日本高齡貧困與勞動議題,涉及介護離職、老老照護、老年過勞等現象。此外,年齡是流動的、家庭照顧關係是互相的,高齡與青年的貧窮,亦互為因果:現在工作貧窮的青年,老後下流機率高;而高齡者若需負擔失業子女生活,更加重高齡貧窮狀況。《無緣社會》一書,從「孤獨死」的人生終章,回溯高齡貧困、獨居導致身心失能、社會網絡流失,終至「無緣」 的前奏。由此深層的社會經濟脈絡觀之,日本「照顧咖啡館」可說是一種由社區「地緣」的尺度,試圖整合制度面 與經濟面 ,重建社會安全網,以克服高齡「無緣」的進路之一。

換言之,「照顧咖啡館」或更廣義的「社區咖啡館」的永續經營,有賴於協力網絡與制度條件。日本個人經營的照顧咖啡館,亦不乏經營困難的案例 。照顧咖啡館的創新模式,為高齡服務注入一股新意,然而仍需持續改善相關條件,才能重建讓所有年齡層都能安心生活的社會安全網。

國發會統計,台灣於2025年將邁入超高齡社會,每5個人就有1人高超過65歲。台灣亦有許多組織借鏡日本經驗,開始實踐台灣照顧咖啡館的可行模式,如:有本生活坊、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的多家照顧咖啡館、幾點了咖啡館等。期望本文能為探尋台灣因地制宜的實作,帶來更多討論與交流。

日本照顧咖啡館參考案例如下

墨豆咖啡(すみまめカフェ)

和諧咖啡店( なごみカフェ)

https://goo.gl/iEikms

宮之森咖啡( みやの森カフェ)

難病咖啡館

D cafe(D カフェ)

Cafe Mercado 

上錯菜餐廳(注文をまちがえる料理店)

https://pinknow.nownews.com/2017/06/15/2391

http://www.pixpo.net/post132914

http://ptt01.cc/post_38801

「和之家」附設咖啡館 

介護咖啡館(Kaigo カフェ)

http://www.kaigocafe.com/?page_id=429

撰文 / 可能設計